恒生生物科技2022告别一波三折,开启触底反弹?
时间:2022-01-13 08:12:23 | 作者:爱科技网 | 点击: 63 次
1月10日,恒生生物科技ETF(159892)收盘大涨5%,同时资金持续流入,上周共流入1326万元。种种迹象表明,触底反弹即将到来。
回顾2021年,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,医药板块都可谓是一波三折:经历了一季度的回调后,二季度开始回暖,但是下半年以来急转直下。2021年6月-12月,国证生物医药指数累计下跌约24.23%,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下跌约44.4%(数据来源:iFinD)。投资者一面担心生物科技板块的底“深不可测”,一面想左侧低位布局,那么生物科技板块这波反弹到底能不能持续呢?
一、医药行业为何一波三折?
自2021年开始,医药行业市场表现较好,一方面是医药器械行业发展符合中国老龄化、国产替代和鼓励创新的趋势,板块内细分行业(比如创新药、创新疫苗等)受益于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化,竞争优势扩大。2021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,带动了防疫和疫苗相关公司业绩的爆发,同时全球疫情反复和病毒突变,加剧了市场对防疫物资和创新疫苗的需求。
到2021年中,医药行业的景气度已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,核心资产的估值水平也不断攀升。
再到2021年下半年,由于疫苗的普及,疫情逐渐进入可控状态,虽然变异毒株传播性更高,但是威力却在减小;叠加医保控费、消费回落和全球流动性边际收减等因素,医药板块估值开始回落。
二、2022年生物科技能否“否极泰来”?
(1)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靠的是市场需求
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,和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,生物科技行业不仅解决生死问题,还要解决病人生存质量问题,所以临床需求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。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调查显示,60岁以上人口占18.70%,比十年前提升5.44个百分点(2021年数据),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。目前国内老龄化程度与90年代日本相似,根据世界银行统计,日本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6.6%提升至2021年的11%,而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占用GDP的比重也是6.6%,所以医疗卫生支出有足够的增长空间,生物科技板块中长期存在投资价值。
(2)关注确定性细分行业,把握回调机遇
到了冬季,疫情再次反复。西安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,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对新冠病毒传播放松警惕。除了物理隔绝措施以外,疫苗注射也是必要的防疫手段。疫情毒株不断变异,创新疫苗研制、实验、上市步履不停,以及新冠口服药物紧迫、大量的需求,使得与防疫有关的生物科技企业未来业绩和市场需求的确定性增高。
另一个可以期待的细分行业就是创新型产品,包括创新药物、创新器械、创新诊疗等。医学的发展其实也离不开材料、人工智能、物理、化学等学科的进步,过去几年这些领域的演进催生了分子诊断、AI诊疗、微创介入等众多新兴行业,使得医疗服务更精准、更便捷。
一个板块未来的走势与行业基本面、估值、成长空间都息息相关。生物科技板块目前估值水平偏低(如下图),同时行业未来发展可期,可以考虑通过恒生生物科技ETF(159892)低位布局。
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估值(PE)
数据来源:同花顺 2021-12-01—2022-01-10
恒生生物科技ETF跟踪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,样本股包含创新药品、生命健康创新领域企业。
附前十大成分股信息:
数据来源:同花顺 2022-01-07 (个股不作为推荐)
提示:恒生生物科技ETF跟踪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.HK2021年-2021年历年涨跌幅:54.33%、-22.38%、25.26%、51.55%、-27.79%。指数历史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表现。
风险提示:T+0特别风险提示:跨境ETF实行T+0回转交易机制(即当日买入,在交收前可以于当日卖出),资金运作周期缩短 ,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风险。本基金为股票基金,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,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、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,属于中等风险(R3)品种,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